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传承上师   >  前弘期祖师

 占巴南卡大士:

占巴南卡2.jpg

占巴南卡既是意教之主,也是密宗三大师徒之首。

   

根据本教史料所载:该师是佛和文殊集体幻化的人身形相,于公元前915年,诞生在沃穆隆仁中心琼隆威喀尔圣地,他的父亲名为迥耶穆克,即象雄十八代恰日坚国王之一,母名吉玛沃措。二人虽已合亲,但没有生育,故莅临各地拜见无数大成就者,以无穷的金银珠宝供养他们,请求加持并希望获得后代,诸上师们为了弘扬正法,利益大众,保国救民,行《慈母赐氏经》修诵,来年他们就生了一子,名为占巴南卡。该师天生仁慈、聪慧超凡、不仅通达浩博常识,而且具有能回忆五百个前世以及预知来世等异常的现象。


在藏文里,占巴南卡中的“占巴”意为回忆或觉悟,即该师获得大彻大悟,能回忆多种前世、预知来世,所以其父称他为占巴。“南卡"汉译为虚空、无垢和纯洁,即他的身色为蓝色(蓝色代表无垢、清净和空性),占巴南卡即觉悟大师。该师彻底消除二障本身以及他的习气,圆满成就福慧二资粮,


占巴南卡顶礼一百零八位合格上师为师,在众上师座前学习雍仲本教持有的学科,称为浩博才识的大智者,尤其在古藏的密宗和大圆满中深思熟虑、精进修持,成为象蕃八十大证士之首,以及密宗三大父子之一。

该师还现证了无数本尊之面,获得了共与不共无穷成就现象。我们从占巴南卡的大小传记以及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,占巴南卡具备了非凡的智慧、无量的慈心和悲心以及浩如烟海的利众能量。他的功德已超越了不可思议的境界。占巴南卡对古藏文化具有突出贡献,他的著作不可胜数,有《声释论》、《因明匙》、《地道明论》、《菩提藏注解智能大海》等。 

占巴南卡还辩伏了无数邪见者,如有一次,来自印度的很多婆罗门教徒,与占巴南卡辩法。该师首先拿耶辛派来辩论,但他们不懂本派的教义,后又用中观派辩经,说服了对方,彻底破斥了对方的一切错误观点,不过婆罗门还是不服,便有军队对抗占巴南卡,但上师菩萨心肠,以慈悲为怀,不可能用军事解决其事,于是以慈心和悲心来压服敌方军队,即以慈悲能量,使所有弓箭变成彩虹,因此在婆罗门心中播下善心种子,大部分婆罗门成为大士的信徒。 

上述一切斗争均来源于他的明妃俄丹巴玛。俄丹巴玛是印度婆罗门领主之女,后来与占巴南卡合亲,成为修密的伴侣(明妃)。开始婆罗门们很反对他俩结亲,但后来大多数婆罗门信仰大士,学修密法,一切障碍因此消失。二个人也就接成夫妻,生有二子。其长子为才旺仁增(持慧长寿),次子叫雍仲同卓即莲花生大师。

 

占巴南卡为弘扬密法,利益大众,辩伏邪教,走遍各地,被称为是闻名遐迩、颇具盛誉的大密传承上师。他的弟子多如繁星,才旺仁增和莲花生大师为他的得意门生。详细情况见于该师的大小传记。

 

 才旺仁增.jpg

才旺仁增大士

才旺仁增既是密宗三大师徒之一,也是吐蕃八十位成就者之首(汉文中称他为普贤菩萨)。

 

该师约于公元前九百年诞生在沃莫隆仁中心琼降乌卡圣地,父占巴南卡,母俄丹巴玛(即她的氏源为印度的婆罗门国王)。该师天生具有超凡智能,心地善良,在以占巴南卡为首的无数证士座前,学修显,密理论,称为才识渊博、德行高妙的贤者。才旺仁增为了度化大众,降伏倔强者,莅临汉地峨眉山、尼泊尔的夏日祖旦、印度灵鹫山等八大圣地,在每一座圣地修练了不同的本尊,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成就现象。

 

在将莅临吐蕃时,他的母亲就不愿意让才旺仁增入藏,但父亲非要他去藏地,为其一事争吵起来。他母亲对丈夫占巴南卡说;你敬重长子,而不重视次子,次子(白玛同卓)也是你的儿子啊。才旺仁增十分孝顺,为了随顺母亲的意愿,又不违背父亲的要求,以幼年(八岁)的身份来到藏地。该师虽然到了蕃地修密法,但并没有公开传法,详细情况见本师传记。

 

本教经典《才旺八圣地祈祷颂》一文有云:“怙主才旺仁增师,居于汉地峨眉山,被千名持慧围绕着”。他的形象,与今天的普贤菩萨毫无区别。

莲花生.png 

莲花生大士

莲花生大士既是本教三大师徒之一,又是宁玛派的始创者。他的父亲名为占巴南卡,母名俄丹巴玛,诞生在象雄琼隆乌卡,父亲为其取名为“雍仲敦珠”或“白玛同卓”,后来被尊称为莲花生大士。

 

莲花生大师有胎生传记和化生传记。在此将简单介绍其有关胎生传记。莲花生大士幼年时,自己的双亲分开了。

 

即有一次,他的母亲俄巴玛对自己的丈夫占巴南卡说:我虽为凡人,但我也希望能得到智慧圣地,且今生就想踏上其圣地,因为我听说在西南方向有一尊七世转世的舍利子,谁能得到这个舍利,谁就会得成就,所以我要去那里一趟。母亲因此离开两个年幼的孩子,只身一人前往西南(今克什米尔地区)方向,不幸的是,她刚到那里,舍利已被人拿走了,俄丹巴玛空手返乡,十分不乐。回到家后,对自己的丈夫抱怨到:都是因为你,你是修行的大障碍,跟着你一点好处都没有,我要离开你,离开这个家。占巴南卡回答到:想要成就就得精修,修密法必须通过传承,你连坚定的信仰都没修好,还把我当成凡人,这样你能得到加持吗?我告诉你,加持不像送礼物,说送就送,加持必须通过传承和修练,而且我们修法的目标既不是舍利,也不是神通,而是为了成佛,别胡思乱想,好好修行吧。但俄丹巴玛仍然说:你是个自私的人,只懂修行,不关心别人,还有你为何把王位让给长子,次子也是你的儿子。占巴南卡说:你心意已决,我也没有办法留住你,但你把孩子留下,让他学修正法,走向正路,但说来说去,占巴南卡还是没能说服她,她与次子一起离开了此地,从此长子随着父亲,次子就跟着母亲走了。

 

母子二人打算离开此地,前往印度,当她俩刚到达贡噶麦朵热巴林时,在这附近刚好在举行一个修女法会,于是母亲把儿子藏在大青花内,自己沐浴后,就去参加法会了。法会完后,母亲回到青莲花处,当他刚到此处,突然发现幼儿不见了,到处寻找,找了一天一夜都没有找回,母亲于是认为,自己的孩儿被猛兽吃掉了,哭的死去活来,准备到别处寻找。奇怪的是,那朵花白天开放,但一到晚上他就闭合,更为巧的是,当她刚到此处时,这朵花正是闭合着的,当她到别处寻找的时候,天也就亮了,花也开了,当天乌丈那(今巴基斯坦南部)国王莅临此处散心,发现了莲花里的幼儿。国王没有继位之子,所以把他认定为上天赐给自己的孩子,并立即迎到王宫,冠以王子之名,并举行降重仪式。自那天起,人们称他为莲花生大士。反来他又回到占巴南卡座前,学修密宗与大圆满,成为大名鼎鼎的本教三大师徒之一。详细情况见各自传记。

 

莲花生大士幼年时非常顽皮,即有一次他在跟一名大臣的儿子玩耍时,失手杀死了他,因此很多人说:王子犯法,与受民同罪,但为何他却不需要受罪呢?我们宁可不要如此不公平的王法。乌仗那国王害怕他们造反,使让大臣们处理这事。很多大臣们希望将他弄死,但他毕竟是王子,所以无法判处他死刑。他们把他赶到尸林里,因为在尸林里无食物,所以该师以人肉为食,以人皮为衣,众民说:王子已成为了罗刹王,害怕自己被他吃掉。为了平姓的安全,必须赶出异地。据说莲花生大士经无数磨难,在千万次困难折磨中,学到不少正法。

 

最后在占巴南卡等无数本教大士座前,接受浩如烟海的本教密宗和大圆满真传,称为本教八十位大成就者之一。同时他还学修了从印度传来的释迦牟尼佛教,成为宁玛派的始创者。莲花生大士不仅是纯正的藏族人,而且对本教文化教育有着深刻的研究和了解,他十分重视本教文化,受到了当地本教徒的认可和赞扬。

 

约于八世纪中叶,在雪域高原繁衍生息的各宗教当中,对吐蕃社会影响最大、竞争力最强的就是本波教,他不但牵涉到藏族各文化,还影响到吐蕃政府与其它宗派。如亲教大师菩提萨朵,在藏地首次创教的时候,当地发生了许多不详之兆,引起当地民群的反对。这是因为亲教大师毕竟是外国人,他所创的宗教与当地的宗教习俗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,导致了创立新教的失败。于是,吐蕃国王为了消除这一障碍,把莲花生大师也迎到此处,与亲教大师一起共创了宁玛派,有了莲花生大师的帮助,亲教大师才能圆满创教事业。因为当地群众信仰莲花生大士,所以法王也就采取这样的措施。我们应该设想一下,当时当地群众为何要反对菩提萨朵大士?又为何赞同莲花生大师的做法?还有为什么当今的本波教与宁玛派在教义上为什么有相同之处?

 

第一个问题有两个答案,其一,据吐蕃史料记载,与亲教大师在藏地创教的同时,确实发生了很多不祥之兆,并引起了很多謡言,导致当地群众对菩提萨朵的不信任和邪见。其二,当时在吐蕃地区的宗教争斗极强,政府十分黑暗,当地百姓只信本教,不认可外来的新教。国王赤松德赞令两派通过辩经、比神通以及改经文等终于说服本教学者,让百姓改变了信仰。通过辩论一事,本教与宁玛派有着共同的主张,但在辩论的结果上却各不相同,即本教坚持主张自己是胜利者,而宁玛派对此持相反之说。在改经文的问题两派的观点也不同,即本教认为本教大部分经文被宁玛派改成异名,并称为超越印度佛教的一大佛教——藏传佛教;宁玛派却不赞同此说,他认为如今存在的本波教是从宁玛派里盗去的一部分。对此,我们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评价历史。不应该以宗教偏私的态度去做什么。这二者多年以来,经过辩论、改经文等相互受到很大的影响,被称为今天的藏传佛教,因为藏传佛教中既包括印度佛教,也吸受了当地宗教习俗和民风民俗。


第二个问题也有两个答案:其一,为什么只有莲花生大师才能够说服当地群众?因为他们是同一个民族,他们之间仍然有着共同的爱好,那就是本波佛教。莲花生大士既对本波佛教有着深刻的情感和重视,也不排斥其它宗教,他是一位非常公正的大师,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和赞叹。

 

该师有云:“诸佛一体如天空,诸法一致喻妙药,诸僧相同如路伴,不应偏向任何法”。其二,根据本教资料记载,当时本教内部不但产生了邪正两派,在经过三次辩论后,本教大师占巴南卡、莲花生大师、大译师的白若杂纳等人,经国王批准,将邪本赶出了北方或毁灭了;将诸正本埋在地下或改名。这些即后来的本教伏藏品,除了这二派外,还有斯巴续本,为了治国,救民,他们将其留在原地,并一直流传在雪域高原。斯巴续本包括驱使鬼魔、祭祀神龙、请求地祗以及藏医藏药、天文历算、建筑艺术、雕刻绘画、民间节日等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。总之,莲花生大士和白若杂纳二人,是本教典藉中反复提到的重要之师。